永宁元年。
三月十五。
京畿北百里外武威县,东接漕运码头,西扼北疆陆路要冲,南控京都官道,正是大雍京营北六卫驻扎之地。
天蒙蒙亮。
镇武卫什长王大头从军帐爬起来,连打带踹唤醒麾下兵卒。
“快快快,校场发饷,去晚了没得领。”
京营已经半年没发饷,上个月王大头遵从马校尉吩咐,抗拒日常操练,乱哄哄呼喊“不发饷、就地躺”!
本以为会遭到责罚,王大头担惊受怕几日,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
自那之后,操练就有一日没一日的厮混。
兵卒穿上衣衫,正要披上外甲,王大头说道:“上边传令,领饷不要带兵甲。”
其中缘由想不清楚,不过谁没事穿甲带刀去领军饷,有的拿就不错了。
一行七人急匆匆赶去校场,原本王大头麾下应有两伍十人,由于半年不发饷,甭管真病假病退伍两个。
至于另一个名叫顾宁的兵卒,王大头从来没见过。
其他什长麾下多多少少有类似情形,短短半年时间,镇武卫就从三日一操变成一旬一操,兵卒数目锐减千余。
路上遇到许许多多赶去领饷的兵卒,王大头见到上司百夫长,主动领着麾下跟在身后。
由什到百,由百到千。人一到万,无边无沿。人到十万,彻地连天。
镇奋耀扬显骁六武卫,数万余兵卒汇聚校场。
六道旌旗矗立前方,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王大头搭眼眺望,密密麻麻的人头直至天边,隐隐约约看到一座丈许高台,上面似是坐着人。
忽然。
一道身影凌空飞来,隔数丈落下又跃起,手中拎着颗血淋淋头颅。
“镇武卫校尉马原贪墨军饷七千八百两,证据确凿,判斩立决,以儆效尤!”
“镇武卫校尉马原贪墨军饷……”
来人说话精细尖锐,显然是宫里边的太监,声音却是极其响亮震耳,连续呼喊数十遍方才停歇。
王大头听到马校尉斩首,原本心生愤怒,平日里马校尉待麾下尚可,不打不骂,至多帮他盖盖房子种种田地。
当听到贪墨数额时,顿时由怒转恨。
难怪半年不发饷,尽是让这厮贪墨了去!
不知从哪里传来呼喊声“杀得好、杀得好”,王大头忍不住忍着高呼,很快就响彻云霄。
校场前方。
李平安身穿大红官袍,端坐高台上,俯视下方六卫将军。
这些人个个气息浑厚,真气高强,放在江湖能纵横一方,闯出不小名号,然而与宫里老太监们相差甚远。
一是功法差距,《莲花宝典》乃速成神功,二是修炼时长,太监无军务家务俗务等等烦恼,得空就打坐练功。
此时御马监上下二百余太监,除少数留在宫中当值,其余尽数调来校场。
高台下左右站成两列将京营悍将包围,哪个敢轻举妄动,地上无头尸骸就是前车之鉴。
方才马原仗着张家背景,指着李平安鼻子骂:“什么时候京营轮到阉人来耍威风!”
下一瞬,剑气扫过脖颈,夏公公拎着马原头颅传首镇武卫。
至于马原具体贪墨多少银子,李平安不清楚,绝对不止八千两,抄家多出几倍都有可能,但是这个数目刚刚好。
太少难以激起兵卒怒火,太多了譬如五万两十万两,远远超出兵卒认知、想象,效果不增反降。
李平安冷声道:“还有哪个不服本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