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容和君郁二人,心中也是复杂。
儿子在另一个世界交了不少的朋友,他们也基本上都听说过,演员曲丰,带他入行的群众演员张力,还有带他摆摊儿的柳悦姑娘,以及道观里的师父,师兄和师侄们。
都是顶好的人,是值得结交的朋友。
但是颜景,似乎好像有些不一样。
儿子提到他的频率太高了一些。
每次提起的时候,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
今天还一起给君白送洗澡,像极了一对父母给自己的孩子洗澡。
君郁是早有猜测了,后来也明示暗示地跟妻子聊过几句。
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
君秋澜没看懂爹娘脸上的表情,“这个技校的事情,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君郁回过神:“是这样的,我们在讨论,技校需不需要像女校那般先教人读书识字,技校,原本就是以学技术为主,很多技术,好像也不需要读书识字。”
比如做木工的,能用一双巧手将木头化腐朽为神奇,这就够了,好像识不识字都不重要。
时下,很多厉害的木工师傅,其实都不怎么识字。
宋彦在旁边道:“我倒是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基础常用的字,三百千,成年人的学习理解能力比孩童好很多,如果速度快的话,一两个月就能学完,就算是慢一些,一年左右也应该差不多了。”
君秋澜点点头:“爹,还是之前说关于学了知识,以后没有人种田的问题是一个道理。”
各种工匠,学会了读书识字,能把他们自己琢磨的技术记录下来。
他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过,很多古代的技术,都没能很好地流传到后世,也就是说,某一天就失传了。
这个对历史文化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损失。
再说了,多一些人学会认字,也总是好事情。
就算是贫苦到一定的地步,或者只能靠种田维持生计,他们也能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识字的基础。
君郁点点头:“爹明白这个道理,主要的问题是,如果需要先读书识字再学技术,恐怕不如女校那般容易招人,更何况,我们的技校是没有工厂让他们以工作抵扣学费的。”
那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校,得要适当性地收费。
这也是没办法。
他们现在的发展情况有限,也没有必要开设太多的工厂,否则成本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了。
货物太多,他们本地肯定吃不下,就得销往外地,他们没有自己的商队,也依靠跑商的带货物出去。
如果他们开技校,也不收取学费,恐怕难以长久。
宋彦:“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我哥他们,不管是否会把祖父祖母和父母二叔他们带过来,等到红薯收获的时候,总归也该有消息了,宋家是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了,我们的货物别开生面,肯定能卖出个好价格。”
说着,他又看了一眼表哥君秋澜。
“表哥这边的事情,姑父和姑母也没瞒着我,我心里也有数,宋家被抄家的时候,说的便是宋家的财产就是为了支撑表哥造反,如今,咱们也算是把这个罪名给他做实了,不能白白受这个冤枉气。”
被抄家遣返祖籍,不怪君秋澜,但他们心底如何能不气?
气的是那皇帝佬儿,早年间表哥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们就没少给皇帝进贡。
一年赚到的钱,一半都进贡了。
这些钱,都没有经过君秋澜的手,是以皇商的身份直接进贡的。
如今,表哥终于要干一番大事业了。
钱这个东西少不了。
军队,百姓,都是要花钱的。
光是只有姑姑的女校工厂,还远远不够。
哦,段知府那边还开了玻璃厂,这个赚钱,但也需要销路。
他们宋家,别的可能没有,被抄家之后,也不剩什么了,但是做生意的人脉,是不会少的。
特别是他们手里的货物好,既然要搞大的,那就不能畏畏缩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