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们还准备多开放几个部门,需要的小吏还不少,他都打算好了,优先从这些知青里面选择。
可万万没想到,这些读书人简直是把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肚子里的墨水没有半碗,下乡去的第一件事情,居然就是欺压百姓,还瞧不起农人,嫌农人脏臭。
“师兄,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个例,恐怕还得要好好查一查,重新做一次筛选。”
段文心头也难过,这些人真的是枉读圣贤书了。
知青的选择,他先是选了书院里的学生。
就像君秋澜想的那般,能在书院读书的,学识都还尚可,也基本上都有了秀才的功名。
下乡去,也不需要他们做农活儿,就是让他们去教人读书识字,甚至都不需要他们教授多么高深的学问,教基础就够了,有天赋的学生,筛选出来,他们官府这边另有安排。
段文其实考虑得不少。
整个边城都比较穷苦,富裕一些的,也都是商籍,但是商籍从前不能科举,也不会浪费时间去书院读书。
其他能考上书院的,要么是家底儿不错的,要么是凭本事通过书院考核的。
他优先考虑的,依旧是那些家境稍微差一些的,多给他们一份机会,未来也能好好效力。
可没想到还是会出这样的事情。
“师弟对此事可有见解?”
君秋澜刚才在路上就跟父亲讨论过一些了,“每个村子的知青,不少于两名,起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下放的读书人,不要局限于功名,不管是秀才,童生,或者是商户子弟,只要通过师兄的考核,都要给他们一个机会。”
他们现在当然是更偏向穷苦百姓的,想让穷苦百姓们多一些福利待遇,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
但是作为管理员,就算心里是这么想的,却也不能这么做,至少要在制度上,做到公平公正。
再则,就违背他们想要打造人人平等的世界的初衷了。
段文叹了口,“还是我想岔了,这事情,我再琢磨琢磨,找苏先生那边的智囊团也商量一番。”
君秋澜颔首,“我们要发展这个世界,一定是全面发展,以后必然也会出现穷人和富人的区别,这个是没有办法彻底改变的,我们要做的,是让穷人不再自卑,富人也不再高高在上。”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提升。
到时候大家都能吃饱穿暖了,才能有更深层次的追求。
段文点点头,“我明白师弟的意思了,我也是担心另一个问题,以后都读书了,恐怕没有那么多人愿意种田了。”
君秋澜忍俊不禁,“段师兄跟我父亲想到一起去了。”
君郁笑了笑,“民以食为天,现在的粮食,本就不足以让大家吃饱饭,我们会担心这个问题,也是必然的。”
现在只能混一个勉强温饱。
真到以后,种田的农人少了,那田地岂不是荒废了,要说靠买粮食吃,这也不踏实啊。
万一有个天灾人祸的,就像今年这般,手里没有粮食,百姓心里都发慌。
好在儿子给他解释过了,君郁现在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他们现在要搞的是发展。
提高粮食的产量,是一种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一种发展。
有经验的老农,学了读书识字,也能把自己一生的种田经验写下来,而不是靠口口相传,然后他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书籍记录,进行实验,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