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谢云程是在一年以前问温郁这个问题,温郁一定会回答他:他是为了天下黎明百姓帮扶谢氏江山。
可是这一年来他发现宣凤岐所作所为跟以前不一样了。宣凤岐做的事确实是为了大周的百姓,他杀贪官,修水利,关心农桑大事。他这样可比先帝在世时更加关心大周,这天下不是他的天下,但他却表现得比上位者更加用心。更何况宣凤岐也说了,他无心于帝位……事已至此,恐怕真的只有宣凤岐心系百姓来解释了。
温郁思索片刻后回答道:“陛下让微臣办这件事,微臣自然要从命。而王爷命微臣去找此人,恐怕也不是奔着要此人性命去的。王爷料事如神,即便是没有微臣恐怕也迟早能挖出这宫女的底细。微臣身为臣子应当为陛下鞍前马后,听从君命,但王爷对微臣而言……”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一下:“王爷或许真的不想挟持陛下掌握皇权。而之前王爷所做一切一定另有原因,微臣在朝为官多年,深谙朝堂之中波谲云诡。王爷能走到今日实属不易,若有朝一日,王爷真的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还请陛下念及王爷扶持之恩,莫要赶尽杀绝。”
谢云程听到温郁这番话后眼神忽然变得复杂起来了。
怎么回事?这才过去几月,原本跟宣凤岐势如水火的温郁都赶着为他说好话了?
朝中弹劾宣凤岐的人多了去了,可是令谢云程没有想到的是能为宣凤岐说这些话的人竟然是那个一直想置宣凤岐于死地的死敌。
是了。就算外面流言再广又有什么用,谢云程自己是有眼睛的,他能看得清楚宣凤岐为他做的一切,只是他一直想把权力握在自己掌心,不光想要保护自己,更是为了自己想往高处走。但不知为何,每当他看到宣凤岐的时候,他的这种想法全抛之脑后了。
原本他应该会为温郁所说的这些话而高兴,高兴宣凤岐终于不再与温郁不死不休。可是此刻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的眼睛中闪过了一丝怀疑,他觉得温郁的眼中除了真的敬佩宣凤岐外还多了一丝别的情感。他从前几次见到温郁时就隐隐有这种感觉,只是那时候这种感情不太强烈,所以他没当回事,但这次温郁是把这种感觉写在了脸上。
谢云程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忽然觉得很难受。
谢云程什么都没说,随后他抬起手来将一份写好的名单递给温郁:“这是这段时间来长公主在玄都拉拢的朝臣,你尽快将这几人调查清楚,最好能抓到他们在朝政上的错误,如果不行私德上的也行。既然孤坐在这皇位上,那就好好理一下这朝中诸位的舌头。”
温郁接过谢云程递过来的名单仔细看着。这些名单上的人基本都是言官,看来长公主的手还没法伸到军营里。除此之外,温郁总觉得这些人都有些共通之处,只是他一时没有想起来到底是什么,于是便拿着名单告退了。
……
谢云程要世家族长将家族中未婚女子的名册送到玄都的旨意下来了。这件事算是给那些蠢蠢欲动的世家一个警醒,这也让那些看不起这位少年皇帝的人刮目相看。
因为谢昭华要将自己的女儿推向后位,所以她也暗中跟那些世家联系过。只不过她也是通过玄都中的那些官员联络的,她这番动作不仅没让谢云程妥协,反而让这小子把世家女子的名单捏在手里。这下那些有权势的门阀世家谁与谁联姻,他便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此一来就更方便他拿捏朝中的那些世家朝臣。
谢昭华此举惹得玄都四大世家不满,所以立赵音仁为后的折子恐怕不会有人为她递上去了。她就不明白了,谢云程若与她女儿成亲,对他稳坐皇位是有助益的,为何他却偏偏不肯呢?
难道是宣凤岐在背后挑唆?
不可能吧宣凤岐上次明明在她面前说自己不会再管这件事了,既然他已经承诺过,又怎会言而无信。而且上次赵音仁从宫里回来时将谢云程发怒的事说与她听了,若宣凤岐之前真的跟谢云程串通好了,想必这小子也不会发那么大的脾气了。
这几日一本一本递上的立后折子一点动静都没有,谢昭华不禁着急起来了。她想谢云程这小子人没多大,心思却难以揣摩。
谢昭华实在等不及了,于是便想亲自进宫探一探谢云程的口风。
此时外面天寒,天空也阴沉沉的,好似在酝酿着一场风雪。皇宫中的御湖已经结冰了,那冰不薄不厚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一个人站在上面的重量。
谢昭华是午后进宫的,她觉得今日天气格外严冷,于是在进宫是多批了两件鹿皮的披风。她一回玄都就以长公主自居,谢云程顾忌着她夫家自然也捧着她,所以当长公主的倚仗出现在皇宫中时,长街上行走的宫人自然也是退避三分,恭敬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