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茂劝说道,“毕竟是文司业为你寻的座师,早些露脸对你后续推荐有利。”
“小弟受教了。”
“另外,你准备下,明日同我去趟吏部。
吏部尚书李长庚是麻城人,与族兄有些交情,咱们去同他聊聊家常。”
陈吉发默然,没有立刻应下。
系统内有明末党争的资料。
陈吉发非常清楚,崇祯皇帝学识认知都非常一般,但他自诩是真命天子,尊崇程朱理学,对支持同情心学的士子非常排斥。
而且崇祯五年的矿监事件后,他开始打压东林,限制“复古”
思潮,重新启用宦官,并以“孤臣”
温体仁之手起复阉党。
世上哪有什么“孤臣”
?温体仁此刻已经斗倒了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对外,他排斥异己,拉拢同为“孤臣”
的盟友,对内,他偷偷结交太监,把控崇祯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
而温体仁素来不喜欢李长庚。
李长庚最初是户部主事,从万历年开始,负责钱粮清算,参与主持了辽东军资的海运,当时就清定运输路线,节约运输成本,立了功劳,算是务实的能臣。
天启二年丁忧归家,后被魏忠贤削籍。
崇祯初年起复为工部尚书,崇祯五年闵洪学致仕后接任吏部尚书。
李长庚这个人性格中带着湖广人的洒脱豪爽,博览群书,结交广泛。
又因为是四朝老臣,颇有声望,各个派系都买他的账,因此在官员选拔中能够不偏不倚。
但温体仁与周延儒斗争的时候,李长庚的这种“结交广泛、不偏不倚”
就成了问题。
崇祯六年元月,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上折子批评朝政,伪君子崇祯皇帝表面不发作,内心不喜。
宣府太监王坤揣摩圣意,对陈于泰发起攻讦,说陈于泰造谣中伤,言过其实,最终闹到了廷议上。
李长庚认为宦官奏劾文官前所未有,影响吏部的工作,于是率众出列,请崇祯皇帝三思,以防内臣议政,祸乱朝纲。
崇祯皇帝心中更加不快,认为周延儒党羽遍及朝廷,逼迫他低头。
第二日,崇祯皇帝就此事平台诏对,副都御史王志道再上奏折,弹劾王坤宦官乱政,言辞激烈。
这王志道是个明面上的阉党,崇祯皇帝最恨阉党,见阉党也帮周延儒说话,于是大怒,将这个王志道夺职削籍,送回老家,也对周延儒和李长庚更加记恨。
崇祯六年六月,温体仁终于扳倒了周延儒,当初在争斗中偏向周延儒的官员,都成了他要铲除的对象。
陈于泰首当其冲,而当年帮陈于泰驳斥过太监王坤的李长庚,自然也在排挤的范围内。
事实上,就在崇祯七年的科举考试之后不久,李长庚便被皇帝以“监生授职事”
夺职回家,此后再未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