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庆宁道:当然,若不信任,如何以军国大任全数委托?
蒋琬道我:臣放心了,臣的话到此为止。
蒋琬的意思是一切遵从慕容雅博和岳芝的意见,且要坚决相信。
萧庆宁沉默半晌,说道:蒋尚书知人心。
蒋琬垂首道:陛下谬赞,臣惶恐。
萧庆宁再看武温书,武温书说道:说来惭愧,末将当年对慕容平章与岳元帅多有为难挑剔,现如今,末将愿为他二人作马前驱,他们指到哪儿,末将便打到哪儿。
萧庆宁难得笑了下,说道:武都督这份胸怀天下少有。
武温书当年是都府中军的前三号人物,那时候慕容雅博和岳芝还是初出茅庐的童子兵,经历过武神关、通天阙、议和十五年,再到通天阙、到连州、到眼下,武温书早对慕容雅博和岳芝心悦诚服。
武温书回萧庆宁道:末将不敢。
萧庆宁收了笑意,说道:马前驱委屈武都督这份雅量,到时朕会命你为元帅,独领御营新军,向乘和伏镇皆入你军中,此事你先放在心里,安心练兵,待朕回京之后,自有旨意。
武温书先是一怔,而后回过神来,抱拳向萧庆宁单膝下跪,说道:臣何德何能
萧庆宁指了下她们身后整齐列队的数万步兵方阵,说道:你有这个能耐。
离开浙州时已是夏末初秋天时,天气仍有热度,船行水面,江风吹拂,送来阵阵清凉,直入心神。
萧庆宁没有急着直接回京,而是走水路到了江州。
白靖文之前向她建议重开海禁,允许海贸通商,她给姜明允和林少游批复了一个市舶司衙门全权负责,根据这两人的汇报,他们已在江州重开了三个港口与海上诸国通商,颇有成效。
萧庆宁到江州不是来审察姜明允和林少游的工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政治目的,而是想看一看海。
单纯看一看海。
她虽然贵为一国公主,但自小是从未离开过京城的,两年前和白靖文一起去幽州是她第一次离京远行,而南边这些富庶之地,她从来都听人说起、书中看来,更没有亲眼见过大海。
此时得见洪涛涌起,海浪翻卷成雪堆,去了又来的哗然之声不绝于耳,海天在尽头相交混成一色,但萧庆宁却知,那不是尽头,而是她目力所及的极限,外面一定还有看不到的新天地,就像白靖文跟她描述的那个新世界。
她要在这里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做出那个最终的决定,她走这一路,也是为了让自己做出那个最终的决定。
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选择。
一,现在就开始大规模征兵,把军队加征到五十万、一百万,上不封顶,借着连州的局势,以最快的速度和燎人打正面战场的生死战。
二,再拖几年,拖到做好了准备再跟燎人打正面战场的生死战。
无论她选哪一个都有优劣,现在慕容雅博、岳芝、白靖文以及她一路过来询问的这些将领都偏向于第一个选择,但实际上,她自己偏向第二个选择,因为她是皇帝,她必须为大宁百姓负责,她必须为江山社稷负责,她也必须为自己负责,她必须做出更为稳妥的选项,她这两年所做的一切,甚至是年初定下的策略,不就是为了长远计吗?她们原本定的就是拖字诀,用国力置换燎人的兵力,现在贸然变成用兵力去碰燎人的兵力,她实在很难说服自己。
她不是她父皇,没有五十万精锐可以葬送了,她也不是宣和帝,没有嘉烈太后帮她遮风挡雨了,一旦输了,那就不是议和与纳贡称臣的问题,而是亡国灭族的严重性。
她真的很难。
但她心里又有一个声音。
第142章君臣一体
那个声音模糊辽远,就像从她眼前的深海中传来。
她不确定那是谁在跟她说话,她只知有那样一个声音。
她用力去聆听,她在心里问,终于,从眼前的深海里,从遥远的时空中,她听到了那个声音。
庆宁啊,你长大了,你长大了
这是嘉烈太后最后跟她说的一句话,十四岁那晚,嘉烈太后薨逝,她便也长大,如今,这个声音再次在她心中响起她早就长大了,她可以做出那个决定。
走吧。
她在海崖边转身,将视线从海面收回,此一刻,她心里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武兆二年入秋之后,大宁秋收的新粮随着最后一批新军从京城发往连州,于是,萧庆宁年初定下向连州增援二十万新军的策略提前完成,与此同时,萧庆宁接受了慕容雅博、岳芝以及北线五位御营元帅,加上白靖文、蒋琬、武温书等数百位武将文臣的请求,开始在大宁各州郡进行新一轮的大征兵动员。
这一次征兵,原则上没有上限,但有计划。
第一轮仍是二十万新军,这次时间压缩到明年开春,亦即明年春季要完成二十万行军的征兵练兵工作,而后继续发往连州,由慕容雅博和岳芝全权统领。
第二轮征兵十万,组成御营新军的班底,由原都府中军右都督武温书担任元帅,向乘和伏镇担任左右将军,定在明年入秋之前,御营新军抵达通天阙,一并加入北线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