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看了看奏折上的字,当场就提出了疑问。
“敢问皇太孙,这奏疏可有异议?”
“微臣之所以提议向各地官府分派售卖任务,也是参考了朝廷的法度。”
“朝廷的官办作坊,也是这么个售卖模式啊!”
朱允熥闻言摇了摇头道。
“你们在制定办法的时候,不能总想着参考朝廷的政令。”
“再者说,朝廷那么分派售卖任务就没问题了?”
“各种质次价高的农具,不都这么卖给老百姓了吗。久而久之,朝廷还怎么取信于民?”
高明听到朱允熥这样说,脸上腾地一红,默默地收回了折子。
杨新炉和秦亨伯闻言,确实满意地点点头,对朱允熥投去赞许的目光。
其实他们俩在高明草拟这个意见的时候,就知道这样做不妥。
因为朝廷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弊端非常明显。
两人之所以没拦着,可不是为了给高明挖坑,而是为了照顾老皇帝的情绪。
一旦他们这边另辟蹊径,跟老皇帝那边的政令有冲突,难免会引起老皇帝的不满,从而跟皇太孙生出嫌隙。
虽说老皇帝非常宠爱皇太孙,但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权利争斗还少了?
汉武帝之太子刘据,隋文帝之太子杨勇,唐太宗之太子李承乾等等。
哪个不是皇帝钟爱过的太子?
可一旦当他们表现不佳,或者跟老皇帝的政见发生冲突,都会被老皇帝毫不犹豫地废掉。
因此,在秦亨伯和杨新炉眼里,只要老皇帝还活着一天,皇太孙还一天没登基称帝,这事都不能说万无一失。
不过,朱允熥能否定这个建议,也是他们俩始料未及的。
由此可见,皇太孙是有一定主见,深知老皇帝执政上的过失。
“敢问皇太孙,那依您之见,咱们作坊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应该用什么方式销售?”
“扑买吗?”
所谓扑买,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拍卖,不过在大明来说,更像是展销会和拍卖的集合。
朱允熥点点头道。
“这也不失为一个法子。”
“咱们的产品在应天府的市场饱和了,但在外地依然是紧俏商品,不愁找不到买家的。”
“而且,就算大明的市场饱和,也可以向日本、越南、朝鲜等地销售。”
“实在不行,还可以远销波斯、满剌加等地。”
“不过,孤想到的是另一个办法。”
“我们何不通过这件事,建立一个自己的销售网络呢?”
三人闻言全都露出感兴趣的表情,认真地盯着朱允熥。
“愿闻其详!”
“孤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在县乡两级建立销售点,一边销售咱们的商品,一边采购其他百姓日用之物,打造一个便民杂货店。”
“同时,咱们还可以收购百姓家的多余产出。比如说蚕丝、鸡鸭、布匹等物,方便百姓将手里的货物换成钱。也可以接受以物易物,按照市价折扣等等。”
三人听到朱允熥这样说,无不眼睛一亮。
“皇太孙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