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漼听罢,眉头稍展,但仍有疑虑:“大德所言,朕亦有所耳闻。”
“然灭佛之举,是否过于激烈?”
“佛法乃教化人心之良方,岂可因一时之弊而全盘否定?”
法海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慈悲:“陛下明鉴……”
“灭佛之举,确实激烈,然武宗之初心,乃是为国为民。”
“佛法虽为教化人心之良方,然若寺院滥用特权,背离佛法本意,反而成为百姓之负担,则灭佛之举,亦有其不得已之处。”
说到此处,法海顿了顿,眼见李漼脸上没有其他表情,这才继续说道:“然佛法广大,非一时一事所能灭尽。”
“武宗之后,佛法复兴,寺院重兴,僧尼再聚,此乃佛法之生命所在。”
“陛下今日问及此事,想必亦是关心佛法与国运之关系。”
李漼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大德所言极是。”
“近日来,朝中户部与度支皆出问题,而祠部奏括天下寺庙及僧尼人数,言大寺近千,兰若近万,在册僧尼七万七千有余,佛田数百万。”
“奏表之后,朝中便有不少大臣奏言拆除佛寺,还僧尼与田亩于朝廷。”
“大德以为,朕应该如何做?”
李漼的问题令法海心里一紧,要知道昔年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库空虚,而僧人拥有田亩山川不纳赋税,富比皇宫。
如李漼刚才所说的那些寺庙、僧尼及佛田数量就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但昔年会昌时,天下寺庙僧尼及佛田的数量远超如今。
武宗灭佛时,天下有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另有兰若四万有余,僧尼近三十万,佛田数千万,奴婢十数万。
这还是祠部登记在册的数量,许多寺庙僧尼甚至没有登记,可见当时的佛家占据天下多少资源。
武宗下旨灭佛后,祠部虽然奏表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但问题在于,许多官员因为崇佛的自身原因,并未按照朝廷要求拆除寺庙和遣散僧尼,这也是佛教不到二十年时间,再度复起的缘故。
大唐人口不过四五千万,单僧尼及其仆人便近四十万,而其手中掌握资源则是接近天下的一成。
百分之一的人口,掌握了十分之一的资源,也难怪武宗要灭佛。
当然,灭佛并不彻底,至少从李漼刚才所说的祠部奏表数量来看,天下佛寺恢复的速度很快。
这才不到二十年时间,天下又多出了近八万僧尼,而且不包括其奴仆。
除此之外,这八万多僧尼竟然掌握了数百万亩佛田,地方衙门根本无法统计。
如今户部、度支钱粮紧缺,若是李漼真的能下定决心,将这上千寺庙及八万僧尼遣散,收数百万亩佛田为朝廷所用,那还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面对李漼展露的想法,法海心中一紧,但脸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
若是李漼将此时的念头付诸实施,必将对佛门造成巨大打击。
想到此处,法海不紧不慢的双手合十,语气温和而坚定道:“陛下……”
“祠部所统计的僧尼数量虽属实,但天下佛田并未如奏表中所言那般庞大。”
“以贫僧所在的金山寺为例,虽有僧众数百,但佛田不过两千四百二十四亩。”
“金山寺在江南已算得上大寺庙,可佛田数量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小寺庙呢?”
李漼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法海的话有所触动。
法海见状,依旧保持双手合十的动作,语气愈发温和。
“陛下,佛门虽广,然其根本在于教化人心,济世利民。”
“佛田所产,多用于供养僧众、修缮寺庙,以及赈济贫苦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