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并非庸才,深知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松山,他随时可令祖大寿派兵增援。
然而,祖大寿未必肯相助……
……
洪承畴已知晓杨国柱之事,当消息传来,他怒不可遏,竟将头上的官帽掷得远远的。
杨国柱勇猛且善谋略,虽性子急躁,但这份急躁有时反倒能激发士卒的斗志。
无疑,他是难得的猛将。
万余人马,皆为同乡子弟兵。
古人乡土观念极重,将领往往只带本乡兵丁。
对于融合可能存在隐患,但地方军队有着一个显著的优点。
他们的战斗能力极为强大。
因为在这样的队伍中,身旁或许就是自家的三舅四叔,或是同一个村子的人。
他们相互扶持,彼此信赖,配合得十分默契。
在战场上,这样的一支队伍是非常令人畏惧的。
然而此刻,整整一万名宣华军就在锦州城外全军覆没。
洪承畴攻克松山后,第一件事便是前往锦州找祖大寿的麻烦。
不知是否祖大寿心中有所顾虑,还是其他原因,始终紧闭城门。
这让洪承畴气得直跳脚。
不过,当他们在松山安顿下来后,祖大寿送来了一封信,说明为何不开城门。
看完信后,洪承畴直接将信撕得粉碎。
“这是在胡说什么?”
“总督大人,这信里写了什么?”
大同总兵王朴疑惑地询问道。
洪承畴拍案而起,愤怒地说:“他说清亡国了诱敌之计,故意将杨国柱往城门方向引,若此时开门,清军便会乘机攻入。
可为何当初杨国柱刚赶到时他不开门?他们里应外合,击败多尔衮绝非难事!”
王朴听完这个理由,也是火冒三丈。
他与杨国柱关系密切,自从跟随洪承畴以来,两人经常一同饮酒吃肉,因志趣相投,几乎情同手足。
这种借口,他根本无法接受。
“杨兄死得太冤枉了,总督,不如我们撤兵吧。”
洪承畴尚未开口,密云总兵唐通便站出来反对。
“荒谬至极!
撤兵?别忘了,我们是奉皇命前来支援锦州的,你想撤就撤?”
一时间,营帐内陷入一片寂静。
他们对祖大寿见死不救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其缺乏血性。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锦州是山海关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整个北方的防线将形同虚设,任由建虏轻易侵入内地。
所以,他们绝不会轻率撤兵。
就在此时,斥候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