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不用AI写的东西当作电影拉片的观后感,上交作业来糊弄她,就已经算是积福积德了!
竟然都愿意自己动手拉片,真是太认真了!太感天动地了!
沈昭陵能有今天这种“自由度”,跟他平时的训练肯定是离不开关系的。
“用理性分析别人的作品,用感性创作自己的作品。”
这句《萤火相传》里面,淮映勿所说的话,也许就是“沈氏美学”今日彻底成型的原因吧。
也可以这么说——
要想开辟自己独有的叙事结构,就必须先学会所有的结构。
要想自由地在作品里运用各种镜头,就必须先学会所有的运镜。
要想给剧情配一个最好的表现形式,就必须学会理解的艺术流派主张。
要想拥有宏大的历史格局,就必须先熟读历史。
……
其实,这世上所有事,所有话,都可以这么说。
这甚至都不能称得上是捷径,它其实是一条绕远的路。
沈昭陵,绕了一条很远的路,才走到了今天这里。
在他绕远的过程中,有无数的选手弯道超车,走了捷径,赶到了他的前面。
而他只走他自己的路,毫无追赶之意。他只是自由地行文,就像鱼在水里面一样自由呼吸。
他创作的时候很快乐。
杨柳枝似乎这么觉得。
很多作者把码字看成一个艰难的任务,一项繁重的工作,为了每天需要更新的那一点内容,而唉声叹气,各种拼凑。
但沈昭陵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他应该会觉得创作是一个很简单、很轻松、很快乐的事情。
创新也是一样。
是一种闲暇时间的休憩。而不是别人需要逼着他,他才会去做的事情。
他只做他自己的事情,用旺盛的生命力、创作力、感知力、表达欲来填满他的整个作品。
刚才有评委跟自己说,说沈昭陵进步越来越大了。
杨柳枝倒是觉得,他不是进步越大了,他以前只是没得选,生活受困,视野狭窄,所知范围也有限。
然后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带他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识了更多更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上限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作家也是一样。
他认知到了更多的选择,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才能够选择,把以前没见过、没学过的东西,加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然后发觉,自己原来更喜欢那些,也更适合那些。只是以前从来都不知道!
……
想及此处,杨柳枝垂眸,把目光从淮映勿那边拉回来,重新投到大屏幕上。
看着字幕上面,那个绿色的“萤”字,“薪火相传”唯一的变体。
大概沈昭陵,不是变得越来越个性张扬了,只是变得,越来越像他自己了。